埃德·盖恩的农场故事已被讲述无数次,但瑞恩·墨菲的《怪物》系列却从中挖掘出美国心理健康的深层危机。
“看看我,看看我,我身体里的怪物已经长得这么大了。”这句《怪物》系列中的经典台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观众对这部美剧的矛盾心理——既恐惧又被莫名吸引。
10月3日,瑞恩·墨菲打造的《怪物:艾德·盖恩故事》上线网飞后,迅速登顶全球收视榜榜首,延续了该系列自杰夫瑞·达莫、梅内德兹兄弟故事后的成功。
尽管在影评网站“烂番茄”上仅获得48%的评分,并因“剥削式刻画真实罪犯”而饱受批评,但《怪物》系列对网飞观众的吸引力依旧强劲。
01 收视冠军:全球观众为何沉迷“怪物”
《怪物:艾德·盖恩故事》于10月3日上线网飞平台后,迅速跃居全球收视榜首。这一成绩并不令人意外,因为《怪物》系列自首部曲《杰夫瑞·达莫故事》问世以来,一直是网飞英语系作品中的收视保障。
据报道,首部曲目前仍是网飞英语系作品的前五名。
这一系列的收视成功印证了真实犯罪题材在流媒体时代的独特吸引力。当大多数虚构剧集艰难争夺观众注意力时,基于真实案件改编的《怪物》系列却凭借其震撼人心的现实基础,成功俘获了全球观众。
观众对这些故事的迷恋并非源于对暴力本身的兴趣,而是希望理解人性黑暗面的复杂性。
瑞恩·墨菲与伊恩·布伦南创作的《怪物》系列,巧妙把握了真实与戏剧化之间的平衡。尽管饱受争议,但该系列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电影化的呈现,使观众能够近距离观察这些“怪物”的生成过程,而非简单地消费他们的罪行。
02 艾德·盖恩故事:从农场到荧幕的黑暗转化
第三季由查理·汉纳姆饰演被称为“普兰菲尔德食尸鬼”的埃德·盖恩。盖恩案是美国犯罪史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案件之一,他的故事曾为《沉默的羔羊》中的“野牛比尔”和《德州电锯杀人狂》中的“皮革脸”提供了创作灵感。
与《怪物》系列前两季的主角不同,埃德·盖恩既是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又是骇人罪犯,构成了“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双重形象。
墨菲在解释创作理念时强调,剧集核心是“抛出问题”,第三季特别聚焦于“美国持续的心理健康危机”。这一创作方向使《怪物》第三季超越了简单的犯罪重现,转而深入探讨了心理健康系统与社会环境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怪物”。
查理·汉纳姆通过精湛的演技,呈现了一个与世隔绝、深受母亲控制的农场主形象,为这个已知结局的故事注入了新的张力。
盖恩的农场位于威斯康星州的普兰菲尔德,这个偏僻的地理位置和与世隔绝的环境,成为盖恩犯罪的重要条件。剧集没有简单地将盖恩描绘成天生的恶魔,而是通过展现他的成长经历、与母亲扭曲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忽视,构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叙事。
03 创作伦理:渲染罪行与挖掘根源的界限
《怪物》系列始终处于伦理争议的漩涡中。批评者指责剧集以艺术之名美化暴力,对受害者家人造成二次伤害。这种批评在达莫季尤为强烈,因为部分受害者家属仍在世,并公开反对剧集的制作。
然而,墨菲与布伦南坚持认为,《怪物》系列致力于深挖臭名昭著罪犯的故事内核,而非单纯渲染犯罪行为的耸人听闻。
在接受《综艺》杂志采访时,墨菲明确强调,创作团队并非想“消费犯罪事件”,而是希望引发观众对“精神疾病、创伤经历与司法公正”的思考。
在艾德·盖恩的故事中,创作团队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呈现一个极其变态却又明显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剧集通过展现盖恩的孤立成长环境、母亲极端宗教观念对他的影响,以及社区如何忽视这个“怪人”的警告信号,试图回答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社会在创造“怪物”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这种探讨并非为罪行开脱,而是为了揭示导致悲剧的系统性失败。正如蒙塔雷行为健康中心在其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的报告中所指出的,“支持性家庭、获得治疗的机会、学校心理健康项目和同伴支持小组可以显著降低风险”。
04 心理健康危机:从屏幕到现实的映射
《怪物》第三季聚焦的心理健康话题,并非只是戏剧化的素材,更是美国社会面临的真实挑战。2025年的数据显示,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已达到危机级别。
近三分之一的高中生报告持续感到悲伤或绝望,青少年自杀意念尤其在边缘化社区中有所上升。
大学生群体同样不容乐观。《2024-2025健康心智调查》覆盖全美135所高校的超过84,000名学生,发现只有36%的大学生处于心理“蓬勃”状态。超过一半的学生被诊断出患有心理健康障碍,其中焦虑症约占40%,抑郁症约占35%。
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却严重不足。许多医院报告称,自从疫情以来,青少年因心理健康问题就诊急诊科的数量激增,而精神科护理的等待名单很长。
农村地区的家庭可能完全无法获得服务,导致许多儿童直到症状升级为危机时才得到治疗。
《怪物》第三季通过埃德·盖恩的故事,将这些问题推到了观众面前。当屏幕上的盖恩被精神疾病折磨而社会却未能提供帮助时,观众不得不思考:当今的心理健康系统是否仍在重复同样的错误?
05 女性“怪物”:莉齐·伯登故事的前瞻
随着第三季的成功,《怪物》系列的第四季已进入筹备阶段。网飞已宣布第四季将聚焦莉齐·伯登案,这位19世纪美国女性被指控用斧头杀害父亲和继母。
这将是《怪物》系列首次以女性“怪物”为主角,也是时间背景最久远的一季。
莉齐·伯登的故事在美国犯罪史上具有独特地位。1892年,她的父亲和继母在马萨诸塞州福尔河市的家中被残忍杀害。莉齐作为主要嫌疑人被捕受审,但最终因证据不足被无罪释放。
尽管被判无罪,但她此后被社会排斥,直到66岁因肺炎去世。
莉齐·伯登的故事已经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包括Lifetime频道由克里斯蒂娜·里奇主演的《莉齐·伯登编年史》,以及2018年克洛伊·塞维尼和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主演的电影《裸爱杀机》。
然而,墨菲的版本承诺将带来新的视角。第四季预计将由埃拉·贝蒂饰演莉齐·伯登。其他已公布的卡司包括查理·汉纳姆(饰演安德鲁·伯登)、维姬·克里普斯(饰演布里奇特·沙利文)、丽贝卡·霍尔(饰演继母艾比)和比莉·洛尔德(饰演姐姐艾玛)。
墨菲透露,新季会“把焦点转向女性凶手”,打造“关于女性怪物的故事”。这一方向转变可能会引发关于性别与暴力的新一轮讨论——社会如何看待女性罪犯?女性杀手是否被不同标准评判?
彼得·佛伦斯基在《女性连环杀手:普通女性为何化身连环杀人狂》中探讨了女性犯罪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指出社会对女性罪犯的叙事往往与男性截然不同。
06 现象级成功:争议与收视并存的《怪物》系列
《怪物》系列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成功不仅体现在收视率上,更反映在它引发的重要公共讨论上。该系列剧集促使观众思考精神疾病、创伤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尽管存在争议,但《怪物》系列确实为公众讨论心理健康和司法系统提供了切入点。
梅内德兹兄弟季就是一个鲜明例子。尽管两兄弟的故事先前也曾多次被改编,但墨菲与布伦南的作品引发了大眾的广泛关注,并且让两兄弟的处境与量刑获得再度被检视的机会。
这种将娱乐与社会议题探讨结合的能力,正是《怪物》系列的核心优势。
随着第四季将焦点转向莉齐·伯登,我们可以预见类似的讨论将会继续——特别是关于性别角色、社会期望以及19世纪美国社会对女性的限制。
历史记录显示,莉齐的审判部分依赖于她作为“出身良好、受过教育的女性”的形象,辩方据此认为她“不可能犯下如此暴行”。
结尾
当《怪物》第四季将镜头转向莉齐·伯登时,我们会看到瑞恩·墨菲如何重新诠释这位19世纪被指控弑父的年轻女性。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剧集不会简单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结论。
真正的“怪物”从不是单一个体的创造,而是社会系统、家庭环境、心理健康问题与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复合体。
发表评论